教育资讯
首页>>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中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对策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12 浏览量:14044

中国教育报2023-07-11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产教融合是其最本质的类型特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产教融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考核评估,产教融合一项占了较大的比重,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看产教融合落实得深入不深入。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产教融合也是其办学的主流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已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2020年以来,随着教育部、山东省“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落地,进一步突出了中职教育的教育功能,把中职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教育,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90%以上的中职学生群体都有上高职院校的意愿,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内驱力明显减弱。在这样的升学背景下,产教融合就丧失了生命力,学生通过校内实训课学习,其技术技能水平完全可以应对省职教高考的要求,谁还愿意再到企业顶岗实习或拜师学徒。

二是产教融合在时间安排上不好保障。中职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目标是“争本保专”。而深入落实产教融合的要求,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或顶岗实习,这样就势必会影响学生在校文化课、专业课的学习效果。职教高考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讲,其实是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的竞争。因此,学校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环节时,尽可能压缩在企业的学习时间,以助推学生通过职教高考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这样的学制背景和人才培养目标,又怎能将产教融合落实到位?

三是校企合作的共育机制难以有效形成。产教融合的有效实施,需要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学校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对接,在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在学校建设技能大师讲堂,校企联手,形成联合育人机制。但现实情况是,县域范围内规模以上大企业、知名企业少,很多企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对现成的中职毕业生尚能接收,但对校企联合培养不感兴趣,不愿投入,不舍得放长线,学校安排学生实习都不情愿接收,在这样的机制背景下,产教融合势必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总的来讲,中职教育落实产教融合政策有些水土不服,但离开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就丧失了其应有的特质和魅力。笔者前一段时间曾到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和潍坊科技职业学院考察学习,结合考察情况,笔者认为,中职教育要想从根本上深化产教融合政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校企同建,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这两所学校产教融合都做得非常好,呈现出共同的特质:职业学校与企业一体化设计建设,将学校建到园区里,或将园区建到学校里,园区内产业与学校内专业高度对接融合,教学、生产融为一体,教学场地有机转换,教师教学与师傅授技相得益彰,这样在时间安排上、交通安排上、生活安排上,都为产教融合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只有将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

二是延长学制,拓展产教融合空间。

中职三年,既要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又要高职升学,时间紧了些,学生参与技能实践也不安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延长学制,将三年制中职变为五年制高职。2023年5月19日,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遴选一批高水平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只有延长学制,学生不再单纯为升学而奔忙,产教融合在时间上、空间上才会真实落地。

三是政府主导,建立产教联合体。

职业院校为当地产业发展服务,如果仅靠学校或企业单兵作战,产教融合永远是两张皮。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政府(园区)主导,学校、企业积极参与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在学校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产业教授工作室,开设专业技能大讲堂;在企业建立专业教师工作站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订单班、学徒制等联合办学方式,聚焦产教融合,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0.jpg